深圳市思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sinbo) 是拥有多年管理实践的实战型管理咨询企业,思博数十人的咨询师团队用近十年的时间潜心研究世界管理大师彼特·德鲁克的目标管理及台湾陈宗贤教授的企业经营计划管理,同时深入日本、台湾、欧美等知名企业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及技能,结合中国企业本土化的特点,成功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企业年度经营计划与全面预算管理》。该系统在思博团队的潜心指导下,已成功帮助中国数百家企业实现年业绩增长40%
不畏失败,负债20年坚持做高价格爆品!打造了家电界的苹果帝国! |
浏览量:1849次 发布日期:2016-8-18 17:36:06 |
家电行业一直盛产价格屠夫。但,今天想说一个高价格路线的爆品案例,不靠低价竟然在家电业杀出一条血路。他就是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
他被誉为“英国设计之王”,由他设计的产品无不颠覆了人们对家用电器的传统认知,可谓是家电界的乔布斯。欧美家庭皆以拥有戴森出品的家电为时尚。
最出名的戴森设计当数他的无叶系列产品。
无叶风扇,2009年一经推出,迅速火遍世界各国。采用独有技术吸入空气并放大 15 倍,产生不中断的平稳气流,也一并解决了普通电风扇的震颤问题。这项设计颠覆了以往的风扇市场,虽然价格死贵死贵,但一时间无叶风扇爆红,戴森也因此被称为“无叶风扇之父”。
后来他还将空气净化器与无叶风扇合二为一 ▼
真正戴森名噪天下的是他的成名作——双气旋真空吸尘器。不仅具有超强吸力,更解决了所有传统吸尘器集尘袋堵塞气孔的问题,引发了吸尘器市场的革命。
进军美国市场不到两年,戴森的吸尘器便打败了盘踞市场近100年的胡佛牌吸尘器,成为美国家用清洁品市场的No.1。
戴森凭借这项设计一跃成为亿万富翁,并于2006年被英国女王授予爵位。封赏时,女王惊讶的看着戴森说:“王宫里用的都是你设计的吸尘器。”
戴森与前英国首相卡梅伦 ▼
前英国首相布莱尔曾公开表示,戴森是自己最欣赏的企业家之一。不过这个能凭奇招屡屡颠覆市场企业家,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奇葩。
不畏失败,负债20年坚持开发完美机型
1978年,31岁的戴森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家里用的吸尘器是当时顶级品牌胡佛(Hoover)。有一天,这台吸尘器又坏了,喜欢钻研的戴森决定自己动手修理。拆开吸尘器后他发现:当集尘袋塞满脏东西后,就会堵住进气孔而切断吸力。但这个简单的问题却自打吸尘器1908年问世以来就不曾有人解决过。
和朋友讨论过后,戴森决定用气旋马达来解决,因为用离心力来除尘就不需要除尘袋了。正好附近的锯木厂有座大型气旋圆锥,于是他趁着晚上保安不在时溜进去一探究竟。回家后如法炮制做了一个小型气旋马达原型,没想到竟然成功了!
戴森当时画的设计草图 ▼
当时戴森拥有自己创办的第一家公司,卖的是他自己发明的球形手推车。但是因为引进投资,反而让他变成了小股东。戴森向公司提议开发这项产品,可惜并未得到其他人的响应。而且没多久,他就因理念不合被公司解雇了。
于是,戴森决定在自己后院研发、改进吸尘器。但是发明一件好产品的过程,既令人兴奋又令人沮丧。由于没有收入,他只好把房子拿去抵押贷款。当做到第15个样机的时候,他的第三个孩子出世了。做到第2627个样机的时候,资金上变得非常紧张。到了第3727台,戴森已经债台高筑,妻子必须要退了艺术课去出去挣钱才能勉强度日,而这种负债的日子一过就是近20年。
戴森说:“那段日子是辛苦的,但是每次失败都使我离成功更近了一步。让我觉得当初的日子是值得的,从来都不是让我获得成功的产品,而是那段我失败再失败,尝试再尝试的过程。”
前后历经15年的时间,戴森共设计改进了5127个吸尘器样机。
起初戴森只想把发明卖给大厂,却吃了闭门羹。但吸尘器的集尘袋在当时也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而没有人甘愿放弃这颗摇钱树。
几经波折后,1986年戴森总算在日本找到了授权商,以G-force为品牌开始销售吸尘器。这款吸尘器以其卓越的性能折服了日本民众,获得了1991年日本国际设计博览会奖。至此,一直负债的戴森终于凭借自己设计的吸尘器赚了一大笔钱。
做高价格爆品的秘密?
1993年,越战越勇的戴森决定带着他的吸尘器打入美国市场,在美国生产、销售自有品牌Dyson 吸尘器。跟不断杀价竞争的对手相比,戴森知道致胜秘诀不是低价,而是能否真正替消费者解决问题。他坚信,优秀的产品会得到消费者对溢价的支持。但他仍旧四处碰壁,许多投资人都不相信这个东西能赚钱,连向银行融资也很难。
最终莱斯银行的总经理决定贷款给戴森60 万英镑, 因为总经理太太觉得他的产品概念很棒。 (枕边风多重要啊……)
家庭主妇的眼光果然够毒!Dyson吸尘器一炮而红,迅速席卷美国市场。即使Dyson吸尘器价格高达450美元,是对手产品价格的三倍还多。但通过一些脱口秀节目的大力推介,拥有这款吸尘器在美国一度成为一种时尚。
正因为带给消费者的是创新体验,戴森的产品虽然价格昂贵,却仍创下惊人的销售业绩。到2005年的时候,戴森吸尘器在美国的利润已达到1.02亿英镑,并陆续成为美国、英国、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个国家的销售冠军。连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是他的忠实用户。
多年后,胡佛欧洲总裁为当年没买下戴森的发明悔不当初:“如果买下的话,无袋式吸尘器就不会有机会问世了。”
更奇葩的是,不做ODM,自建生产线,从每一环节抓住创新
目前全球的电器品牌有两种主流生产模式。一种是由品牌自行设计,交由工厂生产,像苹果那样;另一种ODM模式,工厂不仅代理组装生产,还能设计产品,品牌看好的设计予以贴牌生产,飞利浦的部分吹风机、吸尘器就是这种模式下的产物。
但是戴森并没有选择以上两种主流模式,而是在伦敦、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三地自主建立了生产研发中心,控制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部流程。虽然这种自建生产线的方法在相机镜头等高精度仪器厂商中很常见,但在家电界绝对算是异类。
戴森更希望能完全地控制生产过程,以随时进行质量监测,或者及时调整生产过程中的差错。“当你处在推动技术的边界,做一些新的尝试时,我们不仅重新设计外形,还在重新设计生产的方法。你不能指望现有的代工厂能为你实现这些创新。”
其实自建生产线也是戴森保护技术的一种方法,戴森的数码马达拥有90项专利,自建生产线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技术外泄的可能。
拒绝墨守成规,打造家电界的苹果
戴森本身就不是遵循传统的乖乖牌。他念中学时,曾替学校剧团设计卷轴式的节目单,但因为与传统摺页式节目单不同而遭到老师的训斥。当时他很不服气,却因此得到教训:不要总是墨守成规,但也别期待不一样的做法会被马上接受。
2015年,英国皇家理工学院接受了一笔来自戴森基金会的捐款,这 1200 万英镑将用于设立一所戴森工程设计学院。
戴森说:“最聪明的脑袋并不一定能成为最好的工程师。我们过多地要求学生跟着课本进行机械式的学习,却忘记了作为工程师实际操作的那一面。在Dyson,我们不需要书虫,我们需要的是实际思考的人,是拥有商业敏感度的人。”
现如今戴森也年届古稀,但他始终不曾停下创新的步伐。他发现女士吹头发的方式和角度比吸尘器的用法要多得多。英国女人要蓬松,日本女人要顺直,谁也不想头发受损。戴森当即受到启发,立刻着手改进传统吹风机。
在这个研发项目里,戴森一如既往地保持对创新的热情,即使要学习大量东西。为了亲自体验吹风机的功效,他甚至第一次为产品留了头发。
戴森笑道:“从 60 年代我做学生的时候起,我就再没留过这么长头发,那会儿我还穿花衬衫和喇叭裤呢!”
一路走来,戴森从未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当被问到是否曾考虑其他职业生涯时,戴森回答:“如果没有Dyson,我可能还是会继续发明东西,将我的发明商业化,直到成功为止。”
他给年轻创业者的建议是:
“全心全意地相信你的点子, 毫无保留地实现你的想法, 坚持信念,是成功的终极法则。”
戴森的产品为什么高价?好产品就是任性
如果一个企业设计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能够提供卓越的性能,那么即便它的产品价格明显比竞争对手高出许多,这个企业也一样有可能获得成功。
戴森(Dyson)公司是一家总部设在英国的工程技术创新公司,于1993年开始从事真空吸尘器的生产和销售业务。公司创始人——素有“英国设计之王”之称的詹姆斯·戴森,被英国媒体誉为除维珍集团的理查德·布兰森外,最受英国人敬重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他所发明的双气旋系统,被看作是自1908年第一台真空吸尘器发明以来的首次重大科技突破,彻底解决了旧式真空吸尘器气孔容易堵塞的问题。
综观吸尘器的百年发展史,戴森公司的创新精神是独一无二的。在创始人詹姆斯·戴森的领导下,公司已经发展为英国最具创新力的家电企业之一。
1.从技术革新起家
詹姆斯·戴森曾经发明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也获得过许多项设计大奖。其中一个发明成果叫做“ballbarrow”(球轮手推车),它是一个用球代替轮子的手推车,有着很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1978年,詹姆斯·戴森发现在“ballbarrow”的喷射处经常被粉末颗粒所堵塞。在亲自观察到传统吸尘器的缺点后,詹姆斯·戴森开始着手研制气旋式无袋家用吸尘器。为此詹姆斯·戴森花了五年时间,世界上第一个无袋真空吸尘器终于诞生了。
随后,詹姆斯·戴森用了两年的时间在英国和欧洲各国到处撒网,为新产品的上市寻找合作伙伴。但遗憾的是没有人对他的新技术感兴趣,也没有人愿意接受抛弃使用袋子而尝试无袋式真空吸尘器的观念。最终,詹姆斯·戴森找到了一家日本公司来制造,并于1986年在日本推广,上市后获得极大成功。
于是,詹姆斯·戴森决定用合约制造方式将产品投放英国市场。但是他发现那些潜在的契约方并不能提供令其满意的质量和服务。1993年6月,詹姆斯·戴森向朋友借了60万英镑设立了自己的研究中心和工厂,开始制造吸尘器产品。公司生产的第一代吸尘器产品就是DC01,成为英国最畅销的真空吸尘器产品。戴森公司的双重气旋式系统在市场上的表现证明,假如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比市场上其他任何一个产品都要高效,那么消费者不仅会购买它,而且还会愿意多支付一点费用。在戴森真空吸尘器投放市场的四年后,公司获得了英国家用真空吸尘器33%的市场份额。
2.戴森的研发路径
从公司产品的更新过程中,可以总结出戴森公司与众不同的两大特色。
一.采用新技术
戴森公司的双重气旋式系统是自1901年真空吸尘器发明后在技术上的首次突破。传统吸尘器一般是依靠经由垃圾袋来过滤空气的,袋子的结构可以让空气穿过,但是较大的灰尘颗粒会被滞留在袋中。传统吸尘器在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就在于灰尘阻塞袋子,而影响了吸尘器的吸力,效果因此迅速降低。詹姆斯·戴森发明了气旋式系统来代替袋子装置以保持吸尘器吸力的持久性。气旋式系统利用离心力将空气中的灰尘分离开,这意味着灰尘可以不用袋子来收集,那么吸力就自然不会受损。
戴森的Root Cyclone技术是在双重气旋式系统的基础上改造而成,通过运用许多气旋仓来扩大气体的体积,从而加强吸力。Root Cyclone吸尘器在运转时吸力比双重气旋式吸尘器高出45%。其超强吸力已经在很多系列产品中得到应用。
二.独特的产品研发过程
戴森公司对待产品研发有着一套自己的模式。我们以Contrarotator洗衣机为例来说明公司研发产品的大致过程。詹姆斯·戴森因为经常碰到传统洗衣机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如洗不干净等,动员他的设计工程师小组着手研制这种新型高效的洗衣机。
工程师们首先展开市场研究。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戴森公司的工程师将研究范围尽可能局限在最小范围内,他们进行市场研究的目的只是为了支持他们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为了改变或影响其研发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工程师们观察人们平均多少天洗一次衣服,每次洗衣服的量,以及洗涤物的类型。为了方便观察和事后统计分析,工程师们通常将观察目标依据其生活背景、年龄、性别和生活习惯等划分成不同组群,然后逐一询问他们各种问题,如你觉得现在使用的洗衣机有哪些令人不满的地方,你希望通过使用洗衣机得到什么样的预期效果等。一般情况下,这些工程师的调查往往开始于同一个问题:“请问你是如何将衣服洗干净的?”在得到调查对象的回答后,工程师们就着手将答案进行归类,找出许多种可能性进行分析推敲,最后确定要重点突破的若干个方案。
接着,便是工程师们研究新技术解决问题的阶段。他们反复地设计一些装置来测试所能想到的每个方面。四个月后,他们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15分钟的手洗居然比67分钟运作良好的机洗要洗得更加干净!经过他们的仔细研究发现,原来除去污垢最有效的方法将织物纤维弯曲,平时用手搓洗衣物就是将织物纤维弯曲后进行摩擦。于是工程师们就着手寻找一种模仿手洗的方法,并且在手洗动作上作进一步改进。三个月后,他们发现在洗衣机里放两个内室,并朝相反方向旋转,能够很好地完成他们苦苦寻求的洗衣效果。
有了新技术,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机器的设计与制造。工程师们测试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应用于洗衣机的不同部件,过程中包括复杂的设计和产品工程,设计工程师不仅要设计洗衣机的部件,而且还要设计生产洗衣机的制造工具。
Contrarotator洗衣机在英国市场上一经推出就受到消费者的极大青睐。这与公司先前对整个研发过程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3.攻城略地的戴森营销
一.从高端市场掘金
许多使用戴森公司产品的客户都知道,戴森产品的价格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相比高出一大截。一般情况下,一台戴森真空吸尘器售价约200-300英镑,而其他品牌同类产品售价低于200英镑。销售高质量的产品是戴森一贯的宗旨。外界评论认为,戴森的产品价格远远高于竞争对手,原因是“为了反应产品的真正价值,产生足够的利润,它不得不采取高价策略”。
直到后来进军美国市场,他仍然坚持以高端市场为攻克目标。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国家,价格对于他们来讲是非常注重的。无袋吸尘器的价格被降到100美元以下,而直立式吸尘器的价格甚至曾跌破50美元。所以,当时以胡佛和伊莱克斯为首的市场领导者,大多采取中低价销售策略。而戴森采取高价策略进军美国,其所面临的风险可想而知。但是进军美国市场不到两年,尽管它的价格高达450美元,他的革命性发明还是帮助他打败了盘踞市场近100年的胡佛牌吸尘器,成为美国家用清洁品市场的老大。
曾有人提出,戴森公司的这种市场定位战略有些违反常规,对于一个当时刚起步的小公司而言尤其如此。当戴森首次推出DC01时,它的产品无人知晓,当时的市场已经被胡佛和伊莱克斯这样的全球巨头所占领,要想争得一席之地,并非易事。而戴森又偏偏采用高价策略,可以想见当时一些市场分析人士对于戴森抱的是何种态度。尽管如此,戴森还是坚持以高价为市场定位策略,并一路走到现在。
二.专业化细分市场
一般情况下,企业对于产品的使用者要进行细分,根据某一部分消费者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和制造产品。比如戴森的DC04银/石灰系列就是专门为满足家庭清洁地毯的需要而设计。又如进入美国市场时,考虑到美国人喜欢养宠物,一定会有人为出现过敏症状或为地毯上宠物的毛发而发愁,戴森的广告针对的目标就是30-40岁之间特别容易过敏的人群和宠物所有者。这些人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相比20-30岁的人价格接受力要强。
要获得一个理想的细分市场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要有足够的市场潜量和购买力;市场有发展潜力;对主要竞争者不具有吸引力;企业具备有效地为这一市场服务所必需的资源和能力;企业已在顾客中建立起良好的信誉,足以对抗竞争者,等等。而成功细分市场的主要策略就是实行专业化。公司必须在市场、顾客、产品或渠道等方面实行专业化。随着戴森公司的规模不断壮大,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在产品专业化的同时,其他配套环节也逐步走向专业化。
三.从拒绝到广告大户
也许很多人都不会相信,詹姆斯·戴森先前对广告是极其排斥的。1993年,当第一代真空吸尘器DC01投放英国市场时,詹姆斯·戴森就拒绝做任何广告,只是依靠亲自说服和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几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戴森公司开始在一些媒体上做广告,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2001年,戴森公司首次与直销代理机构商谈有关发展其品牌的首个关系营销战略事项。同年,为配合Contrarotator洗衣机投放市场,戴森砸下350万英镑,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一系列电视广告运动。为此Contrarotator赢得了营销协会营销效果奖中耐用品和汽车类别的最高奖项。该协会国际主席迈克·约翰斯顿说:“戴森公司的营销途径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那就是——创新的思考,缜密的战略计划和成功的执行。”
2001年对于戴森公司来说是轰轰烈烈的一年。在同类企业中,这一年戴森一直保持着广告费支出的第一位,它的广告预算达到210万英镑,占所有广告支出费用的25%,相比较而言,戴森比排名第二的市场新进入者LG公司的广告费支出高两倍多。
4.戴森公司的成功之道
分析戴森公司的成功因素,其实有很多,就早期而言它的成功主要来自于口头传播和在报纸上发表文章。
当年詹姆斯·戴森决定在英国推广DC01时,许多零售商纷纷拒绝采购,原因是DC01的价格远远高出当时的领导品牌。但是詹姆斯·戴森并没有气馁,也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梦想。依据传统观念,詹姆斯·戴森此时应投入大量金钱去给自己的产品做广告,展开大规模的营销运动,而詹姆斯·戴森却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途径。他不断用吸尘器的质量去说服那些零售商,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传播去产生购买行为,并且时不时地在报纸上发表几篇关于DC01的文章。最终DC01打入了国有百货公司John Lewis,销售量开始逐步增加。
因此,口头传播与发表文章对于当时的戴森公司而言,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现在的消费者能够得到大量、各式各样的信息源,然而有关如何有效控制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个人的接触”,它包括消费者以前的经验,其他个人的推荐,以及来自朋友和家庭的建议。
尽管戴森公司之后还有其他的产品促销的举动,但口头传播一直是它最重要的宣传手段,2008年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采用的促销手段与其全球的营销战略一致,主要是通过人与人的口头传播来进行推广。
戴森公司成功的原因还包括产品推出的适时性,重视研发,以及为消费者的需要而设计等等。
➤ 适时性——比如直立式真空吸尘器的出现。当时许多家庭的吸尘器体积较大,需要腾出一大块地方来摆放,直立式真空吸尘器正是把握市场这一契机,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它可以靠在楼梯口,也可以放在沙发后,缩小了占用空间。为了那些喜欢推动着使用直立式吸尘器的消费者,公司研制了一个直立的刷条,它能够在地毯上接通使用,而在坚硬的地面上断开。 ➤ 重视研发——戴森公司目前拥有12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致力于开发新的更优秀的技术。在以设计为导向的环境中,设计工程师们在新产品开发中居于中心地位。大约每年有将近20%的营业额被用于公司研发中心的运作。“在研发中心我们正在做的工作就是改进家用产品的性能而使生活变得更为舒适”,詹姆斯·戴森认为,“目前仍有许多公司没有对研发引起足够重视,这对于年轻企业而言是有利的,趁老牌公司还沉浸在自我满足中时,年轻企业便有机会发展壮大”。在公司内部,戴森为每个模型的开发都设立了灵活、带有多种训练项目的设计小组。
将广告与技术进行比较,詹姆斯·戴森更注重的是技术的创新。虽然从他对广告的态度上来看,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最早的不雇佣顾问,不采用广告策略,到后来的越来越重视在广告促销方面的投入,主动与代理公司合作共同探讨公司未来的发展与走向。但从本质上看,詹姆斯·戴森只对技术感兴趣,这也可以从他公司的员工口中得知,他们认为詹姆斯·戴森真正感兴趣的是技术创新。
➤ 为消费者的需要而设计——戴森公司的发展已经证明,如果一个企业设计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能够提供卓越的性能,那么即便它的产品价格明显比竞争对手高出许多,这个企业也一样有可能获得成功。
来源:e-made制造业电商 |
上一个:德国工匠:我们不相信物美价廉 | 下一个:不吃全鱼,不仅是经商之道! |